邊城幫扶續農墾精神 初心堅守顯摩雅擔當——幫扶勐臘縣中傣醫醫院隨記
上午十點從玉溪出發,向西南方向行進550余公里,到達邊境縣城勐臘時已是晚上八點多鐘了。只是當天玉溪如冬天般斷崖降溫,而勐臘26度的氣溫和醫院領導一直等待的情意給予了我好溫暖的感覺。
01、胃腸鏡室初具規模
我受命前往勐臘縣中傣醫醫院幫助建立胃腸鏡室,內鏡雖然是國產機器,但各項準備不能馬虎,檢查室、洗消室、儲鏡室、復蘇室,輔助設備和耗材,環境、物表監測,消毒劑與消毒流程,感控管理,內鏡申請與收費流程,內鏡圖像傳輸、報告生成、危急值設定,各項規章制度、應急預案、知情同意、質控內容,麻醉科無痛技術支持、各科室協調、醫護配合...缺一環節都有可能導致全功盡棄,任何細小的遺漏都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。正因為如此,也因為該院首開胃腸鏡工作,院領導、各相關科室都到達現場,一起解決問題,工作得以很順利地展開。
02、受尊敬的“摩雅”
勐臘是西雙版納的一個縣,是傣族聚集的地區,人們稱呼醫生為“摩雅”,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有一部電影《摩雅傣》講述的就是邊疆醫療工作的故事。在新中國建立初期,黨和國家加強云南邊疆民族地區醫療衛生工作,撥出治病專款,配送大批藥品和醫療設備,派出醫療工作組,培養當地少數民族醫生,深入村寨,服務人民,我院持續的幫扶也是這些政策措施的延續。
今天的醫護人員仍然要參與“翻盆倒罐”、滅蟲防蚊等傳染病預防工作,在他們一代代的努力下,對人民群眾生命危害極大的瘧疾、鼠疫、天花、霍亂、血吸蟲病、麻風病等地方病和惡性傳染病得到遏制。就拿這次新冠肺炎防控來說,勐臘醫院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,多次奔赴抗疫一線,胃腸鏡室的曾平醫生就曾兩次前往老撾援助,醫護人員深夜集結前往偏遠村寨采集核酸標本,抽調大量人員進行預防接種,留守人員連續上班不休息,下鄉路途之艱險、環境之惡劣、工作之艱苦,就算只是聽他們講述也是令人唏噓不已。就是這樣全員拼命般的付出,醫院的戰斗力得到凸顯,真正做到了“臨危受命、召之即來、來之能戰、戰之必勝”,這一聲“摩雅”的尊稱,他們當得起。
03、農墾精神的延續和醫院的發展
1959年9月,63名拓荒者創建了最早期的勐臘農場,先后有內地支邊人員、知識青年等匯聚農場,在荒蠻的原始森林里開始橡膠產業的開發與建設,醫院的員工中有不少是勐臘農場的子弟,農墾人的精神在他們身上得到了傳承和弘揚。農場從建場時的醫務室發展到具有縣級醫院規模的“國營勐臘農場職工醫院”,再改制更名為“勐臘縣中醫院”,2016 年 10 月更名為“勐臘縣中傣醫醫院”,現有在職職工 360余 人,擁有核磁共振、彩超、DR、CT、體外沖擊波碎石機、腹腔鏡等先進醫療設備及中醫診療設備,新建六層住院部即將投入使用,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加強,醫療水平不斷提高。近期醫院配齊配強了院領導班子,將進一步開創醫院改革發展新格局。
04、我的幫扶戰友
我院是從2019年開始與勐臘縣中傣醫醫院結對幫扶的,醫院先后派遣了五批12名醫護技人員,通過臨床帶教、專題講座、技術指導、病例討論等多種形式的活動,促進了勐臘縣中傣醫醫院服務能力和水平的提高,對提高基層醫院的綜合服務能力、方便患者就近得到較好的醫療服務切實起到了推動作用。勐臘醫院院長彭旭認為我院對他們的支持力度非常大,泌尿外科、急診救治等都是在我院的幫扶下建立起來的。他們的醫生也說有了我院的幫扶專家,心里就有了底氣。
我院根據勐臘的實際情況精準派遣人員,景明院長要求各幫扶隊員“一定要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對待對口幫扶,不打蘸水,不敷衍,不作秀,要真心實意地為勐臘老百姓實實在在做些事。”我的幫扶戰友們非常堅決地落實了院長的指示要求。我在勐臘的短短時間里,聽到周圍醫生們對前幾批幫扶隊員的贊譽,看到先期前往幫扶的孫曉閱副主任、孫萍醫師就為一個危重患者的病情討論到深夜近1點;在凌晨三四點被電話叫醒;在周末也不放心地早早去查看病人;孫萍醫生得了肺炎還在堅持工作,她們為勐臘醫院現有條件還不完善而感嘆,為即將上線的血液透析、EICU而高興。他們的真心付出換來的是群眾的信任、醫護的信賴和友誼,從他們的身上,我看到了我們玉中人堅守初心、吃苦耐勞、勇往直前的精神。
對口幫扶還在路上,邊疆醫療事業未來的路還很艱辛,為了邊疆醫療服務能力提升,為了民族群眾信任的期盼,再艱苦也是值得的。